197| 2
|
[香港] [百度云][中国香港][2011][纪录/综艺][香港演义(全10集)][粤语中字][HDTV.720p.x264.AC3.MKV][6.96G] |
请尊重分享者,本资源仅限交流未经楼主同意严禁转载或盈利,违者封号处理! 香港演义 香港演義 (2011) 主演: 王喜 / 张秀文 类型: 纪录片 /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首播: 2011-07-17(中国香港) 季数: 1 集数: 10 单集片长: 20分钟 又名: Hong Kong Back Then Series 香港演义的剧情简介 · · · · · · 01 7月17日 香港有米?-告别农业 02 7月24日 香港土法医术 03 7月31日 香港时尚 04 8月7日 香港旧日多滋味 05 8月14日 童玩童食 06 8月21日 我的学生时代 07 8月28日 香港有囍 08 9月4日 香港旧日习俗 09 9月11日 香港饮胜 10 9月18日 家在香港 首播日期: 2011.07.17 香港由昔日南中國海上的小小漁村,發展至今日的國際大都會,除了貿易、金融、地產等等所謂現今香港的經濟命脈,逾百年間,還有多才行業曾在這彈丸之地百花齊放?綻放過光芒?單是造就香港名字由來的香業,至今已幾近絕跡,就連捕魚業也日漸式微,其他以手作為主的傳統行業更加不在話下。在這些老舖、老師傅及舊有生產工具、生產模式尚未成為博物館內的珍藏展品和集體回憶之前,主持王喜先來帶大家走遍全港,探索這些夕陽行業,見識其現時仍散發着的餘暉!在今日的香港飲食業發展蓬勃,酒樓食肆成行成市,大家見慣的點心蒸籠,昔日均為香港製造,如今該往何處尋?洋髮店、旗袍店、理髮店、鞋店等等,60-70年代總有一間在你附近的商舖,如今紛紛被歸類為行將湮沒的老店,老師傅一身絕藝傳承無人!俗語所謂「民以食為天」,以往香港家庭飯桌上必備的米飯均為香港地道出產的稻米,今天的香港還有沒有種稻米的農夫?一連十集節目,主持王喜遊走港、九、新界,訪尋這些買少見少、行將湮沒的行業今日的狀況,還會跟家回顧一些昔日香港的珍貴片段。一個個歷史悠久的古老行業,一段段傳奇故事,交織成為一齣獨一無二的《香港演義》! [第1集 - 香港有米?-告別農業] 播出日期: 2011.07.17 (日) 打工仔為口奔馳,所為不過一口安樂茶飯,而一餐飯,足可見證本港農業發展興衰!以前香港人開飯,桌上的一碗米飯、一碟青菜,都出自本土的稻田、菜田;今時今日大家也許還吃得到「新界靚菜」,但再難吃到港產大米!究竟香港還有沒有種稻的農夫?今天吃到的「新界靚菜」,又是不是港產的地道菜種?王喜帶大家反轉新界,尋找「港產」農夫的蹤跡!主持王喜幾經辛苦,找到一段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新界稻田收割情況紀錄片,而今天的上水,仍有人珍藏父祖輩用過的耕作農具,阿喜順藤摸瓜,竟然找到碩果僅存的一位米農!這位農夫叔叔原來是位七十年代的新移民,原本從事裝修行業,十多年前才開始在元朗錦田租田耕種,七年前更開始種稻米,成為本港唯一一塊稻田。在今天新界原居民爭相將農地賣給地產發展商換現金,為何仍有人堅持種稻米?農夫叔叔所用的米種又由何處引入?昔日總有一間在你家門附近的米舖,如今也成了稀有的老店,阿喜幾經尋訪,找到石硤尾一間開業四十多年的老字號米舖,天花板上掛着殘舊吊扇、牆上有鐵皮月曆板、銅秤上的法**也依舊,但店內賣的再不是昔日的中國米,面對超級市場與便利店的激烈競爭,這種傳統老舖有甚麼應變招數?元朗錦田的石崗,還有兩個現時仍然運作的菜站(即合作社),負責收集菜農的收成,轉交蔬菜統營處,再賣菜的錢交回菜農。拍攝當天,全天卻只有兩位菜農交菜。現時主力種有機蔬菜的菜農,會跟大家細味香港農業興衰;還會為大家介紹一個隨農業而式微的行業 - 菜種行。 [第2集 - 香港土法醫術] 播出日期: 2011.07.24 (日) 盒仔茶、鷓鴣菜等中成藥,曾經是香港人居家、出門必備恩物,頭暈、身熱時的解救良方,連盒面的包裝設計都採用反映五十、六十年代民生狀況的懷舊廣告畫,充滿親切感;蛇酒、老鼠酒等據稱具有固本賠元功效的大補酒,偏偏採用令人觸目驚心的動物內臟、胚胎等浸製,以今日的眼光看來只覺可怕及匪夷所思,父祖輩一代可以能接受此等藥酒?王喜與張秀文會遍訪港九、新界各區製造這些中成藥的老字號藥廠,浸製藥酒的老店,探索這些香港土法醫術的來由,為大家解構這些昔日「看門大將軍」的神奇藥效!今時今日,逛街購物是極其普通的消閒活動,興之所至,隨便走進一間商場就可以「血拼」一場,不需預先計劃;然而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行街購物卻非同小可,更要大費周章,耐性策劃。先要等待公司頒發年終獎金,「水頭充足」後,還要等待度身訂造衣、褲、鞋的師傅「起貨」,隨時等上半個月至一個月!到底當年香港的時尚潮流是怎樣的?王喜和張秀文為大家從頭到腳追尋現已「買少見少」的傳統上海「飛髮舖」、裁縫店、洋服店及舊式鞋店,為大家重現五、六十年代「時尚達人」模樣!四十年代末,新中國成立前後,大批上海理髮師傅南來香港,令上海式理髮店如雨後春筍越開越多,先進而舒適的設施、親切的招待,令客人賓至如歸!別看店內裝潢簡單,除了理髮師傅的一雙巧手,店內的理髮椅、女士們用的蜂巢式烘乾機等,原來都是當年由日本及美國訂購的高級「來路貨」,在當年來說,價值不菲!王喜和秀文分別走訪旺角和北角兩間為男女賓服務的傳統上海理髮店,了解一下行業今昔發展。搞好髮型,自然要裝身,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旗袍猶如女士的便服,而男士的衣櫃也少不了一套「看門口」的西裝。阿喜和秀文分別在上環和荃灣,找到一 間專為女士縫製旗袍的老式時裝店,及一間訂造西裝的洋服店;而兩位心靈手巧的師傅和一位年青有為的旗袍收藏家,從衣料、旗袍西裝款式的轉變,細訴香港近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六十年代來港闖天下的「華哥」岳華,亦會跟大家分享訂造第一套「老西」的故事。俗語所謂「觀音頭掃把腳」形容人雖有光鮮衣著,卻偏偏忽略了足下一雙得體的鞋子。秀文親往荃灣一間保留了傳統玻璃大飾櫃的舊式鞋店,追訪第二代傳人及老伙記,聽他們細說1963年開業以來見證過的本土製鞋業興衰及時尚潮流轉變,一同回味舊日的香江歲月! [第3集 - 香港時尚] 播出日期: 2011.07.31 (日) 今時今日,逛街購物是極其普通的消閒活動,興之所至,隨便走進一間商場就可以「血拼」一場,不需預先計劃;然而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行街購物卻非同小可,更要大費周章,耐性策劃。先要等待公司頒發年終獎金,「水頭充足」後,還要等待度身訂造衣、褲、鞋的師傅「起貨」,隨時等上半個月至一個月!到底當年香港的時尚潮流是怎樣的?王喜和張秀文為大家從頭到腳追尋現已「買少見少」的傳統上海「飛髮舖」、裁縫店、洋服店及舊式鞋店,為大家重現五、六十年代「時尚達人」模樣!四十年代末,新中國成立前後,大批上海理髮師傅南來香港,令上海式理髮店如雨後春筍越開越多,先進而舒適的設施、親切的招待,令客人賓至如歸!別看店內裝潢簡單,除了理髮師傅的一雙巧手,店內的理髮椅、女士們用的蜂巢式烘乾機等,原來都是當年由日本及美國訂購的高級「來路貨」,在當年來說,價值不菲!王喜和秀文分別走訪旺角和北角兩間為男女賓服務的傳統上海理髮店,了解一下行業今昔發展。搞好髮型,自然要裝身,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旗袍猶如女士的便服,而男士的衣櫃也少不了一套「看門口」的西裝。阿喜和秀文分別在上環和荃灣,找到一 間專為女士縫製旗袍的老式時裝店,及一間訂造西裝的洋服店;而兩位心靈手巧的師傅和一位年青有為的旗袍收藏家,從衣料、旗袍西裝款式的轉變,細訴香港近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六十年代來港闖天下的「華哥」岳華,亦會跟大家分享訂造第一套「老西」的故事。俗語所謂「觀音頭掃把腳」形容人雖有光鮮衣著,卻偏偏忽略了足下一雙得體的鞋子。秀文親往荃灣一間保留了傳統玻璃大飾櫃的舊式鞋店,追訪第二代傳人及老伙記,聽他們細說1963年開業以來見證過的本土製鞋業興衰及時尚潮流轉變,一同回味舊日的香江歲月! [第4集 - 香港舊日多滋味] 播出日期: 2011.08.07 (日) 在五十、六十年代的香港,一般打工仔都會返家吃飯,鹹魚青菜、幾磚腐**,甚至豉油撈飯,就夠全家吃一餐。當年飯桌上的鹹魚、腐**、豉油,均是「香港製造」。時至今天,當年只幾塊錢一斤的鹹魚,已漲價至九十多元一斤,更是來自海外的「舶來品」,鹹魚縱使不能翻生,卻似乎真的翻了身!其他的本土醃製美食又是甚麼光景?王喜和張秀文帶大家走遍港九新界,甚至離島,誓要返尋這股香港舊滋「味」!鹹魚送餸在舊日香港有多普遍?從1968年介紹香港的宣傳片,及1979年有關通脹的新聞片,鹹魚價格成為市民關注焦點中,可見一斑。即使到了今天,鹹魚依然有價有市,主要來自孟加拉和越南,由九十多元一斤至四百多元一斤不等,再不是平價食品。王喜見識了一場熱烈的鹹魚競投,究竟現時的買家是甚麼人?阿喜特別走訪西營盤鹹魚欄一間開業近六十年專做批發的鹹魚舖,向老闆歐振鵬了解一番。另一邊廂,秀文尋訪到長洲一位仍以古法醃鹹魚的海味店女東主「嬌姐」黎水嬌,親自示範醃製過程,由劏魚、擦鹽、刮鱗、出海曬鹹魚到包裝,每個步驟各有竅門!綿香無比的腐**,也是舊日香港家庭飯桌上的常見配菜,阿喜專程來到九龍城一間逾百年歷史的荳品店,品嚐地道香港風味,老闆娘Alice坦言製作工序已北移內地。不過,有四十多年製腐**經驗的田師傅,會在鏡頭前用石磨、佈滿一行行空隙的木板等古董製作工具,為大家重現這門傳統手藝!GiGi姐黃淑儀亦會跟大家分享童年時一家人腐**送飯的百般滋味。堅持保留傳統口味的有心人不少,阿喜來到中環一間傳統醬園,把玩充滿兒時回憶,現已成為珍藏古董的打醬油工具。在老闆黃國輝招呼下,阿喜參觀醬園天水圍廠房,了解「生曬」豉油的工序,廠內擺滿二百多個曬缸,場面壯觀。秀文則在港島石澳找到一對堅持以傳統方式醃製「港味」梅菜的劉森泉夫婦,談到兩夫婦經營梅菜生意的緣由,竟然與六七年香港暴動的一段動盪 歷史大有淵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第5集 - 童玩童食] 播出日期: 2011.08.14 (日) 2000後的小朋友,放學返家即與電腦為伍,打機、上網,寸步不離;各大超市、食品店又有琳瑯滿目、包裝精美的糖果、餅乾、薯片等零食可供選擇!時光倒流五十年,男生用西瓜波踢足球,女生玩煮飯仔玩具,模仿「一家之煮」媽媽照顧家中老少;街頭巷尾的士多店同樣有着各種各樣人手製作的糕點小吃和樽裝汽水,不過想買零食就先得盤算一下,省下零用錢。王喜和張秀文會為大家搜羅舊日香港兒童的玩意和零食,還會請來主持兒童節目近三十年堪稱歷代小朋友「集體回憶」的譚玉瑛姐姐,一同回味昔日無憂無慮的童年歲月。 [第6集 - 我的學生時代] 播出日期: 2011.08.21 (日) 現時暑假接近尾聲,同學們又要開始準備開學,不論如何年代,開學都是頭等大事,校服、文具、教科書缺一不可。風靡少男少女的水手裝少女校服,並非日本獨有,本港不少中、小學有採用有關款式,究竟數十年來本港的校服潮流有甚麼變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時今日的文具固然五花八門,設計新穎,數十年前學生哥趨之若鶩的又是甚麼產品?現時的學校課程時時更新,教科書年年改版,昔日的「健教科」、「社會科」早已改頭換面,到底課程內容是甚麼?今集王喜和張秀文會走訪老字號校服店、書店、文具店,尋找舊日香港的獨特書香味!開學怎少得「文房四寶」?由毛筆到墨水筆,再演變到鉛筆、原子筆,佐敦一間有七十三年歷史的文具店,歷盡歲月風霜。王喜帶大家走進店內,尋回造型酷似麻將牌的英文字母擦字膠、內藏暗格的卡通公仔筆盒、環保文具鉛筆套、水泡盅等集體回憶。香港政府1954年推行華文教育開始,香港第一代教科書相繼面世,當年的課程內容離不開當時社會現況,到底教些甚麼?現已消失的「尺牘」、「健康教育」、「社會」等科目又是甚麼?秀文分別走訪一間逾五十年歷史的教科書出版社及昔日的小學教師,了解教科書的演變歷程。課本、文具齊備,還需穿上整潔、合身的校服才能上學堂!日本少女的可愛水手裝校服風靡歷代少男少女,但原來本港亦有原創水手校服,而藝人嘉賓張美妮當年更為了心儀的水手校服專程轉校由沙田跨區往何文田上學,認真誇張!阿喜帶大家拜訪設計這套原創版水手校服的校服製造商總經理林松坡,齊來回顧歷年的校服潮流。還尋訪到紅磡一間老字號港式快餐店,品嚐「快靚正」又有份量的港式快餐好滋味! [第7集 - 香港有囍] 播出日期: 2011.08.28 (日) 不論任何世代,結婚這等神聖的終身大事仍舊馬虎不得,要辦就要辦得大方體面。現今的新人可以委託婚禮統籌師代勞,包辦婚紗攝影、設計別緻的註冊儀式,甚至打點婚宴酒席等一條龍服務;但在五十、六十年代,籌辦婚禮卻不能假手於人,拍攝結婚照、註冊、擺酒、過大禮,規矩要做足!到底當年的婚姻習俗有多繁複?當年流行的婚紗款式和婚照又有甚麼特色?中式喜餅色彩繽紛,香甜美味,原來當中各有豐富含意,大家又了解多少?王喜與張秀文帶大家穿過時光隧道,體驗五十、六十年代的婚嫁盛宴。拍攝結婚照片應該是一對新人最期待、最甜蜜的時刻,油麻地一幢舊樓這條又黑又窄的樓梯,印下一對對新人興奮的腳步,因為樓上別有洞天。由學師做到影樓店主,林國盛從六十年代的黑白照片,拍到七十、八十年代的彩色照片,見證了無數新人的甜蜜時光,到底結婚照的攝影風格有甚麼轉變?王喜與張秀文還找到幾幅珍貴的六十年代結婚照片,除了佈景充滿懷舊風味,就連新娘手上的花束都教人驚艷,當年竟然時興用劍蘭?中環結志街一間老字號花舖的蘇老闆表示,以前外來花種有限,新娘子唯有用上常見的菊花、劍蘭!物資匱乏,唯有靠一雙巧手炮化土氣為時尚!且看林老闆和蘇老闆怎樣施魔法?禮餅是婚慶喜事另一重要環節,但有人認為中式嫁女餅無論款式還是包裝都比西餅遜色,不夠體面,甚至被譏諷為「老餅」。其實包括紅綾酥、黃綾酥等嫁女餅又豈只是餅食,當中實蘊含豐富文化含意。元朗一間經營逾六十載的老餅家負責人謝先生會為大家解構各種香甜美味中式禮餅背後的吉祥寓意。拍完婚照、備妥禮餅,豈能少得禮服?裙褂是中國新娘子的傳統結婚禮服,由人手一針一線繡上的吉祥圖案,滿載對新娘子的祝福。縫製裙褂的繡莊,現已近乎絕跡,節目中就為大家訪尋到油麻地一間開業三十年的繡莊,女負責人吳蘭芳和年逾八旬老師傅會逐一為大家拆解裙褂圖案和精巧手工。婚禮之前的重頭戲當然還有過大禮。在傳統婚嫁之中,過大禮代表雙方家長名事婚事,一至三個月內,男家就要向女家下聘禮,可以說是訂婚儀式。到底具體程序是怎樣?阿喜和秀文請來專家示範一番。「心姐」謝雪心亦會分享結婚時上頭、過大禮的難忘情景。 [第8集 - 香港舊日習俗] 播出日期: 2011.09.04 (日) 一直以來,香港人都重視傳統習俗,在家裏燒香拜神,祈求家宅、老少平安,逢年過節更會大肆慶祝。高達數層樓的節慶花牌,盡由藝高人膽大的師傅一手一腳精心紮作、搭建;張貼於家家戶戶門前的財神、門神,拜神時用的觀音像、關帝像等神像,全由一位廣告畫師一筆一筆勾畫;傳統的月餅等中式賀節糕餅琳瑯滿目,應有盡有;還有令香港名聞天下的傳統製香業等,都全靠業者的一雙巧手打造。然而今時今日,這些傳統工藝已日漸式微,頻臨後繼無人。王喜與張秀文走遍港九新界,為大家訪尋行內名師,紀錄現今尚存的精巧手藝,追溯將近湮沒於歷史洪流的香港舊日習俗。酒樓開張、盂蘭盛會、天后寶誕等大場面總少不了高度相當於數層樓的巨形花牌。用紅漆寫上醒目的店舖、節慶名目,用竹籤、銻紙等工具紮作花牌配件,到搭棚將組件逐一裝嵌,一個花牌的製作過程,動輒用上十多人才能完成。除了上述的喜慶場合之外,花牌還有甚麼作用?花牌上裝飾的孔雀、龍柱又有何寓意?王喜走訪元朗一間老牌花牌紮作店,親身見證一個花牌面世的過程!貼在室內的神像畫,畫師不需受日曬雨淋之苦,然而一筆一筆仔細勾畫,所花的心力也不能小覷!在元朗一間開業三十年的玻璃神像店,有兩位退休神像畫師傅-王少波夫婦,王先生原本是廣告畫師,無師自通學會畫神像,更將手藝傳授給太太。神像畫稿雖然是民間流傳經年,但原來由面部表情、動作,以致持武器的方向、用色等,都需仔細考究、修飾;畫師開筆時更要洗淨雙手,心平氣和,張秀文親訪王氏夫婦一了解當中竅妙。前人信奉的滿天神佛,有不少今天已被遺忘,不過,一些特定行業卻有世代相傳的守護神,粵劇界就一直尊崇華光先師,名伶蓋鳴暉會跟大家分享有關傳統。過時過節,酬神祭品少不了各式糕餅、包點;香燭用品更是酬神必備;秀文和阿喜分頭走訪青衣一間中式老餅家和佐敦老牌香莊,親嗜幾近絕跡的鴨膶月餅等傳統好滋味,探索令香港大名滿天下的製香業興衰。 [第9集 - 香港飲勝] 播出日期: 2011.09.11 (日) 今時今日,各行各業「上班族」收工後時興往酒吧碰面飲兩杯;但在半世紀前的世代,藍領工友相聚喜歡呷兩口「土炮」米酒、燒酒;街坊街里會到蔗汁舖、涼茶舖飲杯消暑蔗汁聚一聚;或到屋邨冰室喝一杯冰凍紅豆冰、蓮子冰「打牙骹」。晨運完、飽餐後,來一杯熱茶,更是醒神兼消滯!今集節目帶大家走訪全港絕無僅有的蔗汁店、釀酒廠、懷舊屋邨冰室及老牌茶莊等,伴着酒香、茶香、蔗汁香,跟大家齊來舉杯飲勝!水磨石打造的櫃面、蜂巢形紙皮石地磚、實木圓枱與鐵櫈,配上天花板悠悠轉動的吊扇,這間座落中環逾百年歷史唐樓中的蔗汁店,彷彿帶引顧客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半世紀前的香港。當年的蔗汁店,提供的豈止一杯消暑解渴的飲品?電視機和入錢的懷舊點唱機,更是「吸客」的鎮店之寶。 在公共交通尚未如今天發達的年代,蔗汁店、涼茶舖,是路上行人、候車乘客的歇腳點。這間現存絕無僅有的蔗汁店負責人會跟大家喝着蔗汁話當年。同樣擔當偷閒加油站功能的,還有各大屋邨都有的冰室。除了現時茶餐廳都嚐得到的冰凍紅豆冰,冰室「招牌代表作」,還有幾近絕跡江湖的蓮子冰、蓮子蛋茶、牛肉汁等佳品,隨着菜式包羅萬有的茶餐廳興起,屋邨冰室一間接一間被迫轉型、結業,今集節目為大家訪尋到華富邨一間堅持至今的屋邨冰室,品嚐昔日香港好滋味。一支米酒,今日可能只是廚房調味品之一,但在五十、六十年代,卻見證無數藍領工友「頂硬上」的辛酸,三五知己下班後聚一聚飲兩杯,苦水吐過,明天又再拼博!俗稱「土炮」的廣東米酒,酒精濃度動輒超過三十度,一杯下肚腦袋如受炮轟,何以深受當年勞工階層歡迎?鼎鼎大名的「玉冰燒」,原來確有加入肥豬肉釀造的古法,主持分別拜訪荃灣、上水等老牌酒廠,帶大家見識一番!還會造訪歷史悠久的茶莊,品茶之餘,不忘了解茶葉烘焙的功夫及品茶文化。 [第10集 - 家在香港] 播出日期: 2011.09.18 (日) 現代香港家居,已經電器化,儲存熱水、甚至煲水有電熱水壺,煮食可以用上電磁爐無火煮食,五十、六十年代,香港家居必備的金屬內膽曖水壺、火水爐等,今天的「2000後」可能聞所未聞,但至今卻仍然有一批忠實捧場客。《香港演義》壓軸最終回,王喜和張秀文會跟大家回歸家居,檢閱舊日家庭必備的家居用品。除了上述兩寶,昔日香港家庭必不可少的還有一部衣車,所用款式更足以反映家庭經濟環境;還有各式木櫃等傢俱、鄉土味濃的搪瓷嗽口杰、小學生恩物-膠水壺等等,一一重現眼前。 链接: 点击进入百度网盘下载(←购买前请先验证分享链接是否有效)
此处内容付费可见
此处内容需要向楼主支付铜钱 才能显示 已有 2 人购买 支付 200 铜钱 | |
为保留有用回复信息,此处有 2 个购买者的感谢留言已隐藏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收集自互联网,没有提供影片资源存储,也未参与录制、上传。若本站收录的资源涉及您的版权或知识产权或其他利益,请附上版权证明邮件告知,在收到邮件后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21 [三国情] 管理员邮箱:97889527#qq.com(#=@)